华德福学校的理念是什么?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
时间:2024-02-12 04:49:09
本文目录一览:
华德福学校的理念是什么?
华德福教育的理念是是以人为本,遵循“万物应有”的原则,从儿童本身出发,充分尊重儿童。
进入华德福学校担任老师,教师资格证书不是唯一的取用人材标准,教学的热忱及能力才是最基本的要求。老师都必须对“精神生活”及“华德福哲学”认同,对世界文化觉醒,并有设计课程及安排活动的能力,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阶级制度或校长,因此所有的老师都要分担行政及决策的责任。
华德福教育兼重人类的思考力、感情、意志力的培养。在幼稚园阶段,最强调意志力做事的动力。小学阶段,学习焦点部份转到心的想像力及情绪、情感生活。至于中学阶段,重点则在思考能力及独立判断的能力。
每一间华德福学校都是自主的。家长和老师共同建校、共同治校,老师们共同做决定、共同行政,没有校长或阶级制度。
华德福教育的办学目标:
以学校为纽带,使学校建设参与者、志愿者、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形成有着共同理念的生活文化社区,成为一个共同学习,开放交流、互相帮助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平台。
通过华德福教育,帮助成人和孩子的身心灵健康地和平衡地成长,在学习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时,丰富心灵情感,不断地探索人生以提升人文精神,成为精神意义上独立和自由的人。
教育整体课程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教育整体课程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华德福 人智学 整体教育 整体课程
论文摘要:斯坦纳创建的华德福教育发展至今,其课程已形成突出的整体观,斯坦纳完备的“人智学”理论,提出“身”、“心”、“灵”整体发展,将人看为一个整体;整体教育的理论也将华德福教育纳入其中,并提出整体课程传递、交换和转化的特点。
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r)于1913提出“人智学”的概念,并与奥地利创立了“人智学学会”。依托于“人智学”这一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工厂主依弥尔·莫特(Emil Molt)支持,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至今具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华德福教育,截至2006年12月的统计结果,已经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发展了921所完整的12年制华德福学校、98所华德福教师培训机构、还有其他分布世界各地的幼儿园、成人教育机构以及特殊教育机构实施华德福教育。
早在二十世纪之初,民主自由的教育思想在欧洲逐步盛行,“新教育运动”作为一种思潮通过近一个世纪理论与实践的更新和考验,依旧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华德福教育就是其一。华德福教育尊重“人性化”发展,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它构建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主张个体“身”、“心”、“灵”三个维度均衡和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它反对压迫的学习,并为学生在自主真实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一直以来,华德福教育倡导的整体观念,在其课程中显露无遗,重视“身”、“心”、“灵”整体发展,将人看为一个整体,形成这样的课程观,总其理论基础,有斯坦纳的“人智学”思想和后人系统的整体课程理论。
1华德福教育整体课程的“人智学”基础
20世纪初,斯坦纳曾提出,一种真正的教育思想必须有其哲学思想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因此,斯坦纳坚持其人智学研究直至去世。斯坦纳研习吸收了歌德(Goethe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genstein)、以及精神科学的相关知识之后,将研究转为探索人类心灵、认识自我本质的一种特别的“精神科学”即“人智学”( Anthroposophy )。这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是斯坦纳的华德福教育学的教育思想、课程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并在其他领域如建筑,艺术、医学和农学中加以应用。
人智学的字面释义可以为“人类的智慧" (wisdom of thehuman being),但是斯坦纳在1924年曾对人智学做出下列解释:“人智学不等于人的智慧,而是‘对人的本质的意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身体(body)、心灵((soul)、精神((spirit)”的统一体,人智学探讨的是人的本质,人与宇宙以及世界的'互动关系。课程与教学应当理解认为人作为“整体的人”和“全面的人”的发展,充分而且均衡的对自身创造潜力挖掘。人智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人类超越现象、寻求本质,并针对意志的转变、认知的经验和时代命运的共同经历,提供一个的独立的认知途径。
斯坦纳认为在十五世纪中叶(1413年)开始,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the fifth epoch)。在这第十五个文化纪元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意识已经觉醒,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的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并有能力通过个体活动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人的自由和独立,成为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这种自由和独立超越个人情感,血缘、地缘、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和限制,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转化来达成。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协助个人身、心、灵三重方面的发展。
人智学认为在人的发展中,人的身体、心灵、精神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互相配合(见表1-1)。人以身体的感官认识外在的物质世界,这几种感官包括:大脑/头、胸部/}L和四肢/手;在感官系统收到外界信息之后,通过意志(willing) ,感觉(filling)和思考( thinking)将外在的现象转换成与内心相关的意识,追求真理的行动。而在精神层面,精神指引生命的方向,而这种最高的境界,通过发展人的潜在能力才能加以感知,如冥想训练(meditativetraining),每一个体都可以获得这种进人更高的宇宙世界(higheruniversal plane)的能力。人的意识状态在此阶段中包括清醒、半青识的梦幻和无章识的睡眠。
与此同时,斯坦纳否定自我对世界的感知的有限性,相反,这是并无界限((boundary)可言的,这一感知的过程恰恰是通往自然世界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阎。了解自然世界的必然道路,即是通往自我和精神世界的。而在斯坦纳的观点看来,走向精神世界必须通过心灵活动来实现。他认为,自我(ego)意识不是直接作用于人走向精神世界的过程的,而是通过心灵活动对身体和自我欲望的控制平衡形成的。深人心灵的教育是儿童在无意识的状况下进行心灵训练,在自我(ego)的影响下进行自身改造,无意识的改造自己个人的习惯、气质、个性和记忆力,以达到改造整个生命体的目的。
2华德福教育整体课程的“整体课程论”基础
整体课程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理想和愿景,整休教育观关照下的课程应该是“受探究驱动的、跨学科的和整合的,基于相互关联、完整、多维存在等明显假设的课程。时间进人20世纪后期,华德福教育也被囊括在这广博的愿景之中。米勒曾赞誉斯坦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因为人智学作为一种事关精神的科学被引入到教育学中,他比其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更多地扩展了整体教育的概念”。
整体教育从自然、社会、人三个维度出发,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全”的整体教育观。作为整体教育者的安德鲁·约翰森(Andrew P. Johnson)曾使用这样一个隐喻,“真实的教学是从个人内化的哲学出发,用别人的哲学实施教学就如跳踢踏舞的猴子’}fal。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整体主义教育者不可避免的被迫使用一些与其宗旨原则并不一致的哲学框架,对此安德鲁提出他对整体教育的理解:教学即传递(teaching as transmission );教学即交换(teaching as transaction);教学即转化(teaching astransformation。以转化的观点看待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原则,这与建构主义的基本元素并不吻合但赋予整体教育意义、直觉和联结的意义。
为什么我总是走不近华德福?
因为看上去很美!
话说回来,我觉得自己似乎一直和“华德福”无缘,早在第二次为茜妞选择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在郑州的第一家华德福园刚成立,还想去体验,结果去之前接触了一个蒙氏园,于是我和妞的命运就此转弯……
一直以来我更倡导的是“自然生长”的教育理念,像美国的瑟谷,英国的夏山。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他们有自己内在生命发展的规律,我们成人成长了自己,就不会破坏或干涉他们的成长。他们才能成为自己,成为有一个自由灵魂的人。而华德福的精髓在于对孩子灵性的保护,而在这方面,中国人是最缺的。
想想,华德福在德国多少年了?那些老师从小都是从那样的教育出来的,他们的内在是非常充盈和富足的的,所以在把握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他们自己的方式,也游刃有余。而国人还在修的路上,参加一个三年期的培训,成为一名华德福老师,然后在一边教一边成长。于是难免在理解并不透彻的时候教条的去照搬某些理念,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华德福在国内有一种现象,就是那个圈子里的人尤其是很多老师总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仙仙儿的感觉。而通常这个圈子比较排外,大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你不懂,所以也没必要跟你解释”,更不要说交流了。曾经在某网站,看到过几个华德福大咖与家长们很长的讨论,长到我整整看那个帖子看了一天。最后,给我的依然是这个感觉。
“华德福的精髓是在于对人灵性本质的保护”这是我的个人理解,因为从我参加过的华德福培训中,我能深刻得感受到灵修方面的一些东西,比如用意识感观去感受石头、树,与他们对话……又或者优律诗美的演出,很大的剧场不用麦只凭普通的人声、跳着有“疗愈”效果的舞……这些可以说是超出心理学的。
这些东西真的很好,可是我觉得真懂的人不多,并且让也许都不懂的人去传递这个,就更有问题。我也不怕说自己土,我目前是感受不到,因为我知道感受不到的原因:一是源于我自己的修为还不到这个层面,说明我的路很长,二是我不执迷于这些看似很美,但自己对接不上的东西。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它的高度太高,不接地气儿。而我更相信很多人选择华德福,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一种美的憧憬。
所以问题不在于华德福,而在于实施的人。华德福需要改变的是落地一些,不要把精神走的太高。精神的高度是需要通过物质慢慢的向上达到的,当他还不具备这样的层次时,人会容易活到虚幻的精神里。再说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一条修行路吗?
此外,我也不喜欢华德福总弄出一副“高大上”的感觉。比如使用的各种有机材料,蜂蜡,竖琴什么的,教育不是建立在这些东西上的。难道没有湿水彩就不是华德福了吗?没有蜂蜡,没有粉色的窗帘就不是华德福了吗?华德福一句不能给孩子过早接触绘本、剪刀、不要带孩子旅行……违反了就不华德福了吗?
华德福在我的心里,是卢安克在广西农村带着那些留守儿童所做的,一点儿也不高大上,但深入孩子内心、洞见人性、启迪生命本质。不知道,要是国内穿着长裙的华德福老师,真的到了那种环境有几个可以坚持下来……所以,真的国内华德福真的应该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太过形式。无论什么教育,教育的本质都是从生命出发,让生命成为原本的样子。教育的目的也纯粹简单,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有感知幸福和使自己幸福的能力,拥有自己内心的平静。
华德福的教学方式非常好,比如数学的学习、空间体育、历史……我也曾经让田园班的老师去培训学习。但我绝不会用“华德福”去标榜什么,不排除现在很多的幼儿园,有了华德福一些课程,就跟沾了仙气一样,可以标高一点收费。
但如果在华德福体系里,每个孩子必须按照它的“教程”走,几岁只能听童话故事、几岁必须学十字绣,几年级必须学织毛衣……我只想说,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力,在本质上与控制他人没什么区别。与传统的教育又有何区别?只不过“看上去更美”罢了。我们可以给孩子的很多,但要先想一想都是他需要的吗?或者我们觉得不该给孩子的,真的是他这时候不需要的吗?
个人认为华德福之所以发展的快,包括很多的华德福的家长非常有毅力地不惜每天往返几十公里以外的学校,是因为华德福其实是在传递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本质是好的,是积极的。但对于何种东西,过度执着只能说明自己缺。
如果在华德福的朋友看到,觉得是胡扯,就请大度一笑了之,如果觉得有点道理,谢谢,说明你们不那么排外。其实,如果华德福更有亲和力,我也会选择的~~
说这些,想一想,也许暗示我内心的某些问题,我承认~~
以上就是华德福学校的理念是什么?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国际学校。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