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品徽州文化,续千年传承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
时间:2022-01-27 15:33:37
4月14日晚9:15,北京拔萃双语学校高中部136名师生在北京站登上了开往合肥的列车,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4天5夜的“历行课程”研学之旅。
研学之旅启程前,各班在学生处的组织下对徽州文化做了深度解读。如徽州号称“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来历;宣纸的古法制作工艺;徽剧与京剧的渊源;徽州历史名人与徽文化的关系;徽派建筑中“白墙黑瓦马蹄墙”的构造原理;走进“中国最美的村镇”宏村,了解其“牛型”水系构造;走进谢裕大茶园,体验中国深厚的茶文化;走进徽墨、歙砚的发源地——歙县,了解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歙砚雕刻工艺;通过解读学习,同学们提前了解了古徽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同学们带着探究的精神,怀揣文化传承的梦想,深入并感受古徽州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
薄如蝉翼千年寿——宣纸
薄薄一张宣纸,承载千年的文化底蕴。
同学们第一站到达了泾县宣纸文化园。首先参观了中国宣纸博物馆,听讲解,观展品,初步了解有“千年寿纸”美誉的宣纸的历史,宣纸制作的原材料来源及制作工艺。走进二层展厅,观赏了历代名家用宣纸制作的精品珍藏书画。
震耳的声音从打磨车间传来,好奇的我们在导游带领下来到了车间,一名聚精会神的工人正在把青檀树的树皮和燎草混在一起,用锤子不停地反复敲打,使它变成一团纸饼。然后其他工人把纸剪成碎片,把碎纸放在水缸里浸成糊状,再把纸糊捞出来放进木桶,用脚反复踩踏,成为团状。
“捞纸”是最重要的步骤了。将调匀的纸浆倾入纸槽,两名纸工拿着一张过滤纸帘斜向插入,在满是纸浆的水缸里来回捞两次,使浆料均匀附着在纸帘上,一人迅速将纸帘提出水面,随后把纸帘放在纸堆上,轻轻一掀,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出现了,这道捞纸的工序就完成了。看似简单的工序,力度稍有偏差,一张宣纸上会有褶皱般的痕迹,只能重新入缸捞取。然后是晾晒、烘干、刷平等不可或缺的环节,每一道环节都需要众多工人合力才能完成,此种坚持与坚守是历经时间磨砺的,是无价的。同学们在工人师傅指导下,亲手体验了捞纸过程,学到了宣纸传承千余年的古法制作工艺,动作略显笨拙,却是亲手实操,感受颇深。
染苔巷径沧桑匾——徽州古城
师生到达的第二站是徽州古城。售票厅大屏幕上滚动着“热烈欢迎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师生”的醒目标语,让来自远方的拔萃师生倍儿感亲切,纷纷拍照留念,记录这份真挚的情谊。
徽州古城也是“徽学”的发祥地。漫步古城,浓郁的徽文化扑面而来,精美的砖雕深嵌在斑驳的墙壁内,深绿的苔藓附着在老院墙的犄角旮旯,巷子虽逼仄狭窄,却把宁静写满了这里的一砖一瓦。真正应和着“我到徽州细雨斜,一溪水墨一城花。城楼昂首睨千古,曲巷低眉走万家。”
一个院落一名人。在陶行知先生的学堂,“万世师表”的醒目大字让同学们记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辉历程。在此,我们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解读“小先生制”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当时中国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在徽剧排练会堂,我们追寻徽班进京的典故,看到了曾经名躁华夏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诞生地的场景。融入浓郁生活气息的徽剧深受追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同学们都不虚此行,真正了解了徽剧与京剧的源远流长。
在方正威严的府衙,古时升堂问案的场景形象逼真,各色桌凳摆放有序,连那小小的“惊堂木”也成了古董。导游口若悬河地讲解,为同学们理清了府衙内各种设施的功能,丰富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
登上徽州古城,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在氤氲的雾气遮蔽下若隐若现,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山水画卷。驻足拍照必不可少,留住最美的瞬间才是此时最迫切的心情。垒砌城墙的巨砖早已风化,由于丰沛雨水的淋漓,长满青苔的墙砖早已变成灰绿,上面爬藤缠绕,勾勒着这座城池的年份久远。书写着苍劲字迹的“徽州”匾牌赫然悬挂在古城出口,昭示着古城岁月的绵长,也凝视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俯瞰着这个世界的千变与万化。城门洞一对威武的石狮,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仿若兵士守护着这座历经风雨的古城。
江南都江堰——梁坝
下午,我们来到了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近1400多年历史,被称为“江南都江堰”的水利设施——渔梁坝。
渔梁坝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十块青石立一“石锁”,也称元宝钉。徽式风格榫头,将块块巨石牢牢“锁”住,可抵御更大水流冲击。渔梁坝承担着整个徽州府的兴衰,坝下水流急缓,决定来往商贾的多寡,是徽州经济生活的重要命脉。据说,当年徽商最兴盛时,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这一繁华竟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千百年来,徽州商人,就是在此码头登船出发,开始人生的梦想。
师生走到坝上,面对巨型的花岗条石,大家在惊叹之余,内心涌现的是对古人建筑智慧的钦佩和赞叹。师生们站在古老的渔梁坝上,用镜头记录练江水流飞下,浪花四溅的景象,应和着江岸的粉红杜鹃花与绿油油的庄稼,把这一切永远定格在研学旅行的风景中。
千般诗意弄墨寻——胡开文制墨厂
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墨香依旧。
研学第三站的目的地:歙县老胡开文制墨厂。
歙县是徽墨、歙砚的发源地和盛产地,素有“墨都”、“砚乡”之称。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石实坚润,纹理缜密,贮水不涸,发墨如油。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为徽墨、歙砚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厂。
墨香扑鼻而来,乍一闻这种别样的味道,很多同学捂鼻匆行。而长年累月在此的制墨工却沉浸在这种浓郁自然的香味中。细选料,精制坯,细设计,精雕刻,经磨光、上光、包装后,一块上好的墨条才真正成型了。
参观完墨厂之后,我们来到了制砚车间,工人师傅都专注于砚面,工具顺着砚的纹理推进,粗细线条立等可现。那种旁若无人的专注与镇静是经年累月才能打磨出来的。我们的行进队伍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是悄无声息地经过这些师傅的桌旁,流露着钦佩和羡慕眼神。
今天,我们每人要DIY一方属于自己的砚台。当那方平直的砚摆到面前时,才发觉提笔顿挫,日常流畅的书写显得有些迟滞。在制砚老师的亲自引导下,同学们纷纷在纸张上勾勒自己要刻画的内容,或文或图,内容不一而足。提笔刻画,铁色砚面立刻显出清晰的线条,屏息凝神,随着线条的勾勒,整个画面顿时鲜活起来。师生纷纷为自己和他人的劳动而点赞。体验活动让大家收获颇多,从对砚台、制墨的懵懂好奇,到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这种体验过程会深深烙印到孩子们的脑海中,让一代代年轻人传承、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一缕清冽悠长的徽墨香散播神州大地。
黑瓦白墙牵画魂——宏村
诗意山水,画境宏村。
对于“画里”的宏村,古人就有“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的写意诗句。宏村以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风格、建筑和面貌,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是拔萃师生研学的第四站。天光虽早,宏村入口处已是人头攒动,随着拥挤的人流来到圆形拱桥,远处黑色的黛瓦,斑驳的马头墙,还有造型精美的门楼,高低错落,古建筑的韵律和诗意跃然纸上。
随着导游讲解,拔萃师生迈入了宏村的街巷。白墙高耸,深巷逼仄,灯笼火红,古藤缠绕,仿佛是一幅淡墨写意的取景框架,记录下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水墨画面。
进入南湖书院,书香气息浓郁,一派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仿佛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书院内有先生讲学的“志道堂”,祭拜孔子的“文昌阁”,学生读书的“会文阁”,启蒙读书的“启蒙阁”,休息观景的“望湖楼”,内院“袛圆”六部分组成。白墙黛瓦,碧水蓝天,环境十分优雅。很多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及学者从这里启蒙,无不得益于“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的祖训。
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来到宏村的半月形池塘——月沼。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墙壁倒影入池塘,池面掩映画影墙,瓦墙整齐列四旁,蓝天白云落水央,古拙的徽式民居与清浅的涌动水流相得益彰,成就了“画境宏村”之美。沿着小巷穿宅过院,户户皆由水道连,汩汩清水潺潺过,庭前信步得其闲。恰是“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写照。
宏村以其古朴和诗意的形态,与周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山水画卷,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记忆。虽然师生已离开,但那诗意的山水,画境的宏村,却始终如梦境般在脑海中留连、徘徊。
一叶玉芽凝毓秀——谢裕大生态茶园
广袤的茶园坐北朝南,广阔茂盛,恬静自然,景色怡人。
拔萃的师生行走在翠绿的茶园,心旷神怡。听说是要亲自体验采茶和制茶,大家的兴奋溢于言表。
株株茶树,依山而种,竖看如朵朵碧阶蜿蜒而上,横看似绿龙绕山而卧。同学们跨上背篓,戴上草帽,俨然一个茶农的装束,却隐不住青春的蓬勃朝气。
采茶前,高中年级安排了一次快闪活动,歌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在刘老师引领下,同学们有节律地挥动着手中的小红旗,唱出了拔萃学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绿意盎然,满园清香的茶园里,歌声飘扬。灿烂的笑脸,舞动的红旗,律动的歌声,闪烁的镜头,定格了一份份美丽的心情。跋涉千里到徽州,身背采茶小竹篓。嘹亮颂歌漫茶园,爱国情怀溢心头。
采茶,我们是认真的!
弯腰,找寻自己需要采撷的一片叶子,那种小心翼翼的珍视之情跃然心头。时间稍长,就见不少同学在揉搓腰背,酸麻的感觉让不少人吃不消了。一片小小茶叶,对采茶人来说却蕴含着日晒、艰辛和执着,片刻体验,让我们了解了采茶人的不易。
一片绿叶一片情,当我们站在这片风景独特,自然纯朴的地方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愈加深刻!当我们手捧刚刚出炉的温热新茶,嗅着茶叶的清香,为自己的劳动果实而开心时。相信每一位拔萃学子都会深爱着这片热土,珍惜茶农的劳动,感受厚重的茶文化积淀,踏上新征程,拔萃学子在新时代扬帆起航!
追梦寻影,回忆旅程——拔萃研学后记
“好花迎客亦嫣然”,徽州的杜鹃花开得太盛了,红红白白,层层叠叠,所以清人有“杜鹃开向春光后,烧遍峰头万树红”的诗句。车行山道,蜿蜿蜒蜒,随处都有一簇簇或一丛丛杜鹃花盛开,在绿色植被的映衬下,红艳艳,格外醒目,把暮春的景致丰满了,延长了,也把春的色调种植到了拔萃学子心中。
上天对徽州的慷慨大方,让它总不缺颜色。
京城的炫色是故宫瓦顶的杏黄,经年累月相守,反觉平常。当拔萃师生初识徽州的黑白时,那份惊诧从内心油然而生,黑的瓦,白的墙,一黑一白,色彩分明,相得益彰。黑白是藏在徽州马头墙上的徽式建筑,黑白代表着徽州,黑白也溶入了徽州。师生对黑白色调和谐搭配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返程途中,依旧对这片独特的徽派建筑和钟灵毓秀的山水念念不忘。
在西递、在黟县、在歙县、在屯溪老街;师生一行游览了古村,感受到了徽派文化的博大精深,见识到了徽派故里的美景,尤其让大家难以忘怀的,就是徽州菜。有“日啖白茸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的徽州毛豆腐;有用木模制成“福、禄、寿”等字样的素色米锞;有满口留香香四溢的徽州咸肉;没有一点儿腻的感觉却藏着徽州味的“东坡肉”等。
徽州人是特别好客,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我们每到一个景点,硕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热烈欢迎北京拔萃双语学校的师生抵徽州研学”的字样,滚动字幕十分醒目,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师生心头热乎乎的。好客不是仅此一点,在4月16日晚海洲国际大酒店的就餐现场,当高一1班陈海阔同学被主持人请上礼台时,一脸懵懂的她还不知道是为何故。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蛋糕被摆在她面前,红红的蜡烛映红了脸。班主任高老师衷心的祝福,闫书记送给陈海阔同学一支有大师签名的毛笔,还有同学们齐声合唱的生日歌,幸福感顿时溢满心头!此次研学之旅让她永远难忘,也为拔萃师生的研学活动点上了闪亮一笔!
“品徽州文化,续千年传承”,这是拔萃本次研学之旅的鲜明主题。
走进徽州,我们不仅看到了徽山徽水的自然景观,还看到延续至今依旧在发挥作用的渔梁古坝;不仅看到了黑白中的永恒;白墙黑瓦马头墙,还看到云蒸霞蔚的远山美景;不仅登临了保存完好的徽州古城,还寻访了徽班进京的发源地;不仅观赏了八角牌楼的精美雕刻,还瞻仰了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故居;不仅参观了质地柔韧的宣纸的古法制作工艺,还亲自动手参与了捞纸的体验活动;不仅参观了徽墨生产车间,还亲手DIY了一盏自题自画的砚台;“竹间行复采茶时,香茗一杯品徽州。”走进谢裕大茶园,不仅采茶品茶,还组织了一场歌颂祖国70周年的快闪活动;不仅品尝了独特风味的徽菜,还欣赏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当高中师生共同登台学唱黄梅戏时,热烈的掌声不仅是鼓励,更是对本次研学活动的点赞。
行走在细雨敲打的古村巷陌,置身于连接天际的泼墨般的山水画卷中,愿化作一叶扁舟,看尽一条静水与一条老街的声色千古;愿做诗意的栖居者,用洒脱的诗句写尽徽州的风光无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权且借用汤显祖的名言来表达拔萃师生对徽州研学的感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