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八一国际部的中国文化教育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
时间:2022-01-27 15:53:46
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最光荣的校友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重要会议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为什么文化自信如此重要?是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除了通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通识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打下基础,学校还总体规划、设计了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体悟,通过交流、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感知和认同。本学期,国际部书法社、诗词大会、北京文化探究、文化系列讲座等活动,都让国际部学生心中多了几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在走出国门后拥有最具中国文化色彩的辨识度。
以“福”代礼,展中华文化魅力
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本学期10月17日,来自世界各国百余所大学的招生官在我校汇聚一堂,与我校师生进行深入交流。大型招生展会,不仅是各个大学展示的平台,更是我校学生展现独特风采的绝佳机会。在八一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下,八一国际部的学生独具特色,不仅拥有正直严谨、实干博爱的家国情怀,还具有开放包容、富有创造力的国际视野。为了给国际友人展中国文化风采,我们特别邀请了师从大师练习书法20多年的杨义老师和国际部高三韦也纳同学共同完成了现场书法展示,同时,我们还提前准备了由国际部师生共同完成的110个“福”字,作为礼物将美好的祝愿送给招生官,通过此活动,不仅向外国友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也让孩子们有了深深的文化自信。
吟诵诗词,品中国文化之美
古诗文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吟诵演绎古诗词,让孩子们走进那个朝代,感受那段历史,感悟悠久的华夏民族之源。2018年12月24日,高二年级的艺术节以“朗朗诗文传千古,悠悠情思荡华夏”为主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国际部高二的学生在《相思成歌》篇章演绎了《元夕故梦》,将一学期语文课所学宋词名家名篇串连起来,以宋词常用题材为引,讲述一个发生在宋代的爱情故事。在《青春乐章》部分表演了《苏州街HIP POP》,古典与现代交融,古韵与流行元素碰撞,国际部的学生与普高同学一起,沉浸在诗情画意中,走过苍茫的历史,又重回现实,引来无限遐思。日常的语文课上,老师们也会引导学生书写《我最喜爱的诗词》,通过这样的练习,让经典绝伦的诗书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凝结成独有的中国文化之魂,让他们将来在世界的舞台上散发出迷人而独特的光芒。
书法教育,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其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思想教育价值。教育不是工具,不是仅仅传授一些专业技能,而是把人教育成人。探寻书法教育中立德树人理念,开展新时期书法教育研究,是提升学生对书法艺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教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本学期以来,国际部在书法家杨义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书法社,每周三下午,杨老师带着孩子们潜心练习书法,打磨他们心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感。杨老师的指导思想是: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立德树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拓展新时期书法教育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书法教育美育功能,挖掘书法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新时期书法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教育事业的最佳体现。
此外,语文博士韩祎老师也将文化熏陶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在高一年级语文课程中开展了汉字书写大赛,让学生静静心,通过硬笔书法,描摹古文,去欣赏汉字的美,去理解汉字的文化意韵,去维护汉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长征——中国的英雄史诗,世界的精神财富
国际部学生的考后黄金周,可谓是一场中国文化之旅,不仅有追寻革命历史的“长征”主题讲座,还有探寻北京文化、探索故宫之旅等实践研学活动,1月18日,学校邀请到央视导演罗晓伦为国际部的师生重温了长征历史,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长征精神震撼着每一位听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一次远征,不但镌刻于史册,而且震撼世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英雄传奇和壮丽的战争史诗。长征,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红军克服了重重险阻,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最终冲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长征所经历的战役战斗、所展现的英雄气概、所铸就的不朽精神,令很多外国人士叹为观止,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认为,长征展示了领袖魅力的重要性,展示了大胆的行动、意想不到的决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长征”在今天依然蕴含着重要的意义。
匠者仁心——让故宫遗产资源“活起来”
1月22日上午,国际部学生随普高学生一起,在八一荣臻礼堂聆听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一堂文化大课,国际部的同学们被故宫博物院这个“特立独行”的院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文化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深深触动。
故宫是我国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最富盛名的文化符号,藏有最多中国文物的故宫是中国人民心中的文化象征,有着180多万件藏品,是一座具有极高价值的宝库。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霁翔先生是一位有内涵而幽默的人,他用生动而风趣的讲话吸引了全场师生的关注,赢得了阵阵掌声。在先生看来,观众们的参观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习总书记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资源“活化”的理念使他找到了方向。从门前广场,售票设施,参观环境,标识明显化,观众权益等方向进行改变,先生带领故宫博物院的员工们一同审视了他们的工作重心,同时加强了对文物的修缮,成立了文物医院,扩大了对外的开放面积。虽然外界对先生的作为极尽赞美,但先生仍然认为现在的文化资源还不够活。他期待在故宫的六百岁生日来临前全面开放故宫博物院供人们欣赏。秉持着原状陈列的一贯传统,他领导员工们数字化了故宫博物院并开创了许多别样的活动,将故宫文化推广到了全世界。在单霁翔先生眼中,故宫所代表的是我国建立在千年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对故宫的了解让国际部的学生积淀历史文化,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单院长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带着全新的视角和期待与自己的导师组一起自由游览了故宫。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一路前进,经过挂有“建极緌猷”的太和殿,“允直厥中”的中和殿,“皇建有极”的保和殿,到达“后三宫”中的第一座宫殿——“正大光明”的乾清宫。这条中轴线几乎是明清每任皇帝上朝听政的标准线路。再继续前行便是有着“无为”之匾的交泰殿,随后就到达了坤宁宫——在明朝及清朝初期作为皇后寝宫,在清代中后期作为萨满教的祭祀场所,至今人们仍需隔着玻璃观察宫内布局。看了“正宫”就不得不去看东西六宫,作为嫔妃及太后等皇室女眷居住之地,宫殿群按照风水事宜分布在“后三宫”左右两侧。一路前行,便走到了神武门的城墙入口处。城墙是皇城的庇护,被护城河金水河环绕,河的这岸是故宫,对岸就有行人在走动,对面的北海公园中也有人在高处的建筑中同我们挥手,颇是有趣。走在城墙上往建筑群里望,金黄的琉璃瓦从近处延伸至远处,鳞次栉比的宫殿仿佛被时间所凝固,庄严而不失威武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历史是不可被抹去的,无论怎样,也无论何时,历史的见证者们依旧沉静地注视着它继续发展,与历史中的每一个路人相视一笑。
PBL——带着文化走向世界
2019年1月24日,八一国际部的师生们以导师组为单位出现在了北京这座城市。他们用PBL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在一种自治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教师团队则给他们充当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在这次PBL活动中,八一师生们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起重新走进北京。有些导师组为这次活动选取的是富有民族特色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景点例如:雍和宫、南锣鼓巷、前门等,而还有一些组选择的是具有现代文化的798艺术区进行实践;还有一些组选择了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在这次活动中,无论是哪种参与方式,都让师生们深刻的体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所碰撞出的火花。火花的存在是难得的,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而火花的难得在文化坚守,文化与文明的保留才显得如此难得。或许是在PBL活动中的一个老北京的传统小食,亲自穿行于北京这桌城市之间所走过的那些巷子,路过的那些别样的富有艺术的风景,远比书上那些枯燥的文化介绍更走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变成了八一国际部每一个人心里的一份责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发展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国际教育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底蕴的渗透和积累,国际部培养的是未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时代人才,他们将担负着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新时代精神的重任,他们将带着中国文化的骨气和底气,走向世界,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代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