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小学体验:课本不是必需品(芬兰教育为何全球瞩目? 教师入职门槛儿格外高)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
时间:2024-11-03 03:47:15
本文目录一览:
芬兰小学体验:课本不是必需品
阿雷上小学二年级了,三不五时,我们会收到老师的通知,要在某天为孩子进行学科上的小测验。测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打分数,而是要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目前对学科的理解状况。
阿雷上小学二年级了,三不五时,我们会收到老师的通知,要在某天为孩子进行学科上的小测验。测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打分数,而是要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目前对学科的理解状况。
这周一,我们收到老师通知,要在周五进行一个自然环境学科的小测验,请家长帮忙孩子在家准备。
准备的方式是:「请孩子先阅读课本的某几页,先看标题、再看图,看完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大纲,家长问问题,让孩子回答。」
课本?阿雷从来没有拿过任何「自然环境学科」的课本回家啊!我赶快翻看孩子书包,果然有一本我从来没见过的课本,上头写着Pisara 2 (雨滴 2),显然是给小二生使用的,那去年该给小一生用的那本哩?我真的从来没有看过耶。
从来没有用过课本的教学?
阿雷去年开始上小学后,就开始有「自然环境学科」,一周一堂课,但是我从来没看过课本,曾经因此好奇的问阿雷:你们是怎么上课的?阿雷说;「老师会用教室的智慧型大平板萤幕放东西给我们看啊!」有时候,他们也有校外森林教学,小一生的「自然环境学科」,看来从来没用过课本。
现在仔细想想,也许是因为,刚上小一时,学科教育的重点,是要先教孩子学会认字与阅读,因此只有芬兰文和数学有课本,当孩子阅读能力还没有基础时,其它科目也就不需要使用课本了?
我拿出小二的自然环境课本,让阿雷照着老师的指示,先自己阅读标题和图片时,没想到他就主动开始朗读文字!当时的我觉得很神奇,一年前的此时,不是还在认ABC而已,此时已经可以独立阅读课本了,还读得很快呢,原来:课本的给予要看阶段,上了小二的全班孩子,都有能力阅读了,使用课本辅助教学,才开始有意义。
原本我就知道,芬兰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决定使用什么课本,只是我没想过,老师当然也可以决定「不使用」课本、以及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从小到大,我总习惯,学习一个新的科目时,一定有「教材」或是「课本」,而且一定是重头学到尾,然而现在想想,也许课本真的不是必需品啊?要看孩子的程度而定,同时要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孩子最能吸收。 这也才想起,虽然芬兰文与数学有课本的,但是,他们好像也不见得是从第一页上到最后一页呢!
课本和习作本只是辅助工具,不用从头做到尾
在芬兰文和数学的习作本上,老师常跳着勾选一些习题给孩子们做,而且每个人的习题还不一样,有些习题老师会说跳过不做没关系。课本或习作本的目的,就不是要从头做到尾,而是要依照个人需求与状况,作为学习的工具之一,既是工具,当然每个人会有些差异,已经学会的东西,也没有需要重复练习。
看来,不只是自然环境教学这门科目,哪怕是一直有课本的芬兰文和数学,课本和习作本扮演的,也是辅助工具的角色。
以自然环境教学来说,虽然在过去的一年多来,我从来没看过课本,阿雷倒是常常提及,老师在教室的大萤幕上给他们看了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昨天说,还看到一个比人大的蘑菇,我想,传统课本、数位教具、户外森林体验的交叉使用,相辅相成,结合不同的媒介与方式,也许正能提供最大的学习成效。
至于该用什么教具,又该如何排列组合,可就是老师的功力与选择,难怪芬兰如此重视老师的教育养成,也给老师很大的独立选择权,教育原本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从阿雷这「突然蹦出」的课本出发,又给了我更多的体会与启示。
用生活经验引导,更能帮助学习
同时,这两天在陪阿雷准备测验时,也让我发现,生活中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对他的学习,有很显著的影响。
这次测验的主题章节有三个;一是芬兰的莓子,二是芬兰的蘑菇,三是花园里的作物。 阿雷常常跟妈妈在野外采莓采菇采野菜,对于莓子和蘑菇的课本内容,就吸收很快,甚至懂得比课本上写的多。课本上的毒菇,只用了一个大致的概称来形容某大类毒菇,然而阿雷可以正确的说出最毒的那种叫什么名字,并列举课本上没提过的毒菇,因为我们在森林里一起看过、也一起学习过。然而,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花园与作物,阿雷这两天就一直还无法记住,课本中所写的「食用植物,可分成根茎类、水果类、莓果类、青菜类、和香草类五大类」。
一开始,阿雷爸爸在他耳边一直重复念这一段,想要念到让阿雷记起来,显然阿雷对这种「死背」方式很排斥,完全不肯接受,最后阿雷爸爸换了一个方法,开始连结他的生活经验:「阿雷,你记得奶奶家的花园里种了两大块作物,那是什么呢?马铃薯、沙拉叶,这样就有根茎类和青菜类罗。还有奶奶家有苹果树,那是什么? …对,水果类。你夏天是帮奶奶在花园采什么莓子?…醋粟,对, 现在你有莓果类。最后,厨房的窗前种了什么香草啊?…现在你也有香草类了。」
一旦连结实际生活经验,阿雷就开始有兴趣了,仅管这种分类是以前阿雷没有去想过的事,但至少学习会变得比较容易吸收。
小学一二年级的目的: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真的是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正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独立自主学习」这件事。一如老师曾在家长会中告诉我们的:「 小学一二年级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到了三年级,他们才能顺利进入学习的另一个阶段 。」
如今,从「有没有用课本」这件事上,我已经开始感受,独立自主的学习,自然不需要每个人都依照同一本课本按部就班,每个人也都该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与进度。 我也体验到阿雷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进步,看见他正在往另一个学习阶段迈进,而我正在学习,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辅助孩子,才能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越与生活经验相通,就越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这些知识也才会真正为他所拥有,我自己小时候习惯的死背硬记,背完就忘,既不是真学习,也不适用在此时的孩子身上。
愿我们都能在孩子学习的路上,既能支持他,也能跟着他一起成长,就从「课本该怎么用」开始。
* 本篇文章由【 北欧四季 】授权刊登,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芬兰教育为何全球瞩目? 教师入职门槛儿格外高
芬兰教育为何全球瞩目? 教师入职门槛儿格外高
芬兰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 芬兰学生成绩表现非常优秀,整体排名长期名列前茅。然而,这个国家却被公认为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令很多人不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的相关研究,或许能让人们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生均经费水平世界领先
2017年6月,OECD发布的针对芬兰研究和创新政策的审查报告《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LY FINLAND》指出,芬兰在制定和推进科技创新上一直都是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而芬兰科技创新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即使是面对金融危机,也不会减少(甚至增加)对研究与发展教育的投入。二是研究与创新委员会制定系统措施,始终领导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
事实的确如此,芬兰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政府领导人变动较多,但都将教育发展置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直是芬兰社会各界的共识。
以教育投入为例。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芬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7.2%,公共教育经费占政府总支出比例达到10.4%。芬兰95%以上的学校为公立学校,实行教育免费政策。芬兰国家教育局有关2016年芬兰教育支出的数据显示,芬兰的生均成本(operative costs per pupil/student)分别为:学前教育5855欧元、基础教育9016欧元、普通高中7697欧元、职业教育10446欧元。生均经费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2、学校教育学生当“主角”
将学生置于教育体系的中心位置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芬兰,这种发展趋势更加普遍和深入。
笔者到访的中小学几乎都是由学生志愿者来引导进行校园参观和教学观摩的。在赫尔辛基万塔地区一所学校调研时,几位10岁左右、来自英语特色班的女生志愿者对于学校情况非常熟悉,她们不仅以流利的英语介绍了学校的场所、设施、课程内容,还非常自信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随后,她们带着我们参观了她们引以为豪、利用她们参加竞赛赢得的两万欧元设计装修的小小“图书馆”,以及楼道中她们绘制的“恐怖走廊”和她们最喜欢的木工,还有油漆教室、缝纫教室……她们那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神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芬兰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免费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公共当局应保证人人有根据其能力和特殊需要接受教育服务的平等机会,以及在不受经济困难阻碍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机会”。与此相适应,获得“专业的教育协助”也被视为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的基本工作职责就是引导和咨询,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包括特殊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好好学习,品尝学习的成功和进步,并能够就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做出正确合适的决定。因此,芬兰的中小学非常重视教学研究,普遍采用了各种能够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芬兰确立了8个方面的跨课程主题(cross-curricular themes),要求学校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具体内容包括:个人成长、文化身份和国际化、媒体素养和沟通、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环境责任感、幸福与可持续的未来、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与此相适应,芬兰中小学也普遍采用了现象教学(phenomenal Learning)、主题教学(thematic learning)、项目教学(project learning)等综合性教育教学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跨课程主题学习虽然有清晰的目标、时间安排和资源保障,但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也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它更多地是要求学生从整体的社会现象入手(starting from holistic phenomena)做探索性学习,强调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同伴协作关系的培养,因而更加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及教师因人而异的指导。
3、教师入职门槛儿格外高
如何打通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让各种教育改革政策的红利在“课堂教学”这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落地生根,是各国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难题。而芬兰的经验说明,教师“能参与”“想参与”至关重要。
在芬兰,教师职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相关数据显示,芬兰教师和校长的工资整体要高于市政部门的平均工资——3050欧元。以2016年拥有长期合同的教师和校长的每月平均实际工资为例,幼儿园教师为2600欧元,小学全科教师为3500欧元,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为4500欧元,职业教育教师为3900欧元。初中校长为5500欧元,高中校长为5900欧元。
芬兰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很强。例如,经合组织(OECD Talis 2013)的相关数据显示,芬兰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在欧洲各国名列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前列。90%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如果重新选择,85%的教师仍然会选择从教;60%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在社会中很有价值。
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满意度相对较高,因此为各级各类学校聚集优秀人才、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教师职业的入门条件较高,师范院校的入学竞争非常激烈。举例来说,师范类专业通识教师的录取比例只有10%,专业课教师的录取比例由于各专业情况不同,为10%到50%不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录取率约为30%。其次,新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很高,大多数教师都拥有硕士学位。其中幼儿园教师要求有180个ECTS学分,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获得;全科教师、学科教师都要求有300个ECTS学分,大约需要5至6年时间才能获得。校长除了要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有教育管理方面的执业证书。此外,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自主权。一旦入职,教师就能够相对独立地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开展教育教学,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在芬兰的中小学,不仅有校长等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这两支“队伍”,还有包括校医、心理咨询专家、特殊教育教师、社工等组成的“第三支队伍”。这些人员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4、课堂外有广阔的社会实践
良好的教育治理体系和良性运行也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因。推动芬兰教育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来自活跃的教师组织、社会组织、父母、学生、研究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者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是芬兰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特色之一。
比如,在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芬兰中小学非常重视和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实践中推进相关的教学实践。芬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LUMATE中心,负责普及和推广科学教育。LUMATE中心往往有比较齐全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可供学校借用。中小学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可以向LUMATE中心预约时间(一般为1至2天),带学生在中心动手操作。同时,LUMATE中心也有高素质专业人员,可以为在职教师提供科学、技术等课程教学的培训。
以坦佩雷LUMATE中心为例,它于2011年建立,设在坦佩雷理工大学,与学校的相关实验室密切结合,资金由坦佩雷政府支持。以笔者一行亲自参与体验的“水实验”教学活动为例。整个上午,在LUMATE中心教师指导下,19名学生被随机分成4个小组到学校附近的湖畔采集样本。按照教学程序,各个学员在一定的时间内采集了不同地点的湖水(也包括一些植物、动物等多种)样本。回到课堂后,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指南,利用相关设备,轮流开展水样本的温度、电解质、pH值、含氧量、纯净度等五个科学小实验,最后各组分享各自的研究观察。LUMATE中心的教师则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将研究观察结论与相关的知识、实际生活相关联,师生互动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
芬兰克沃拉与赫尔辛基的小学差距
芬兰克沃拉与赫尔辛基的小学差距如下:1、芬兰克沃拉的小学拥有比赫尔辛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动态的课程设置,拥有更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
2、芬兰克沃拉小学还拥有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上,就是国际学校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芬兰小学体验:课本不是必需品(芬兰教育为何全球瞩目? 教师入职门槛儿格外高)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